其实退出早有先兆,例如它过去三年内在中国的关店数达200家,消费者也在频频反映“质量太差,款式不符合中国审美”。
这距其重返中国的2011年仅过去八年!八年间,在Forever 21的“平行空间”里存在两波力量:一波是与它一样进入中国的国际快时尚品牌,另一类为中国本土服饰品牌。
八年里,国际品牌在中国经历快速发展后却在近年迎来了一波低谷。2018年,英国最大英国服装零售商Arcadia集团下属的Topshop,时装零售巨头之一New Look相继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一直被看好的Zara,其母公司Inditex 2018财年内销售额增幅放缓至3%,创下近5年最糟糕的盈利增幅。H&M最近被爆出超过30%的库存预警,导致当年公司利润跌去41%之多。
另一面,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这八年,是备受考验的八年:从电商革命到O2O,再到新零售的洗礼,起起落落中,有人倒闭,有人退市。但也有一批中国服装品牌经历过库存危机、电商冲击、数字化转型的命题,在2019年的春天迎来收获期:中国市场顶级服饰品牌平均增速达到19%。
(图)收入平均增速对比Forever 21败走背后的深层原因,引人深思。
踏空三浪
各行各业都从IT到DT转变的过程中,服装领域数字化变迁也有一条清晰的路径:
第一阶段为2000年左右,传统的分销、零售和线下对IT系统有迫切需求。
2008年,Forever 21首次进入中国,不但没有把握电商契机,反而把首店开在江苏常熟,虽然这是中国的服装集散中心之一,但仅是一个县级市,一年后惨淡退出。
第二阶段是2009年前后,传统服装品牌开始对接新的电子销售渠道,电商业务成为标配。
2011年,第二次进入中国的Forever 21选择了在淘宝商城(天猫的前身)开店,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开实体连锁店。这一次,策略对了,但中国服装企业运用快时尚的运作方式正在成为常态,再加上中国市场的模仿能力能做到“比你更强、比你更快、比你更便宜”,也将其商品力薄弱的劣势暴露无遗。
第三阶段是新零售阶段,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渠道的整合技术成为刚需。
时间来到2016年,新零售概念被正式提出,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顶级服装企业近年来开始新零售数字化转型,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所有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平台,运营着全球最大的零售平台,已有八成的企业与阿里云达成合作。
在云上构建新零售的IT架构,支持业务快速创新,用数据智能支撑最优决策。实现全链路数据拉通,全域精准营销,围绕消费者喜好的产品研发与设计。
营收超过50亿的中国服装品牌商在2018年收入增加明显,李宁、特步、安踏、波司登等多个品牌商也创下了近年来的最好业绩。
(图)中国顶级服饰品牌收入李宁营收同比增长18.4%达到105.11亿元,收入突破了百亿目标。
安踏2018年收入达到241亿元,同步增幅高达44%,迎来上市以来最好的“成绩单”,且连续5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特步营收同比增长25%,创下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全年净利润增幅高达61%,三年转型效果初显。
波司登同比获得35%以上的升幅,且中高端销量增长500%以上。
…………
这些都成为压倒风雨飘摇的Forever 21的“最后一根稻草”, Forever 21以及诸多服饰品牌的遭遇,不仅是商业的失败,更可以看作是没有把握住新技术浪潮的必然。
艰难的转型
对于服装零售领域数字化三个阶段的变迁,孙一晖见证了这一过程,也见证了中国品牌艰难的转型。他是伯俊的创始人,伯俊成立于1999年,为中国比较早的服装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商。
过去,大多数鞋服品牌的渠道形态为“品牌+分销商”,库存并不透明,由此不仅产生了大量内耗,甚至有大量恶意用库存压死品牌商的例子。
孙一晖印象最深的是一家鞋企,经历过两年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代理商的库存暴增,代理商卖不掉商品,也要拼命进货,目的竟然是用高库存压垮品牌,品牌倒掉后,代理商不仅能赖掉账款,还能低价处理掉手里的货。
“那个阶段,很多鞋服企业就这样倒掉”,孙一晖回忆。为了应对这样的难题,服饰品牌商开始了两种尝试。
比如安踏,约在2008年左右开始收缩渠道,逐渐改为直营或者类直营,被业界总结为SPA模式,即是“自有品牌专业经营模式”——企业全程参与商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一体化商业模式,使得货品成本低,获得溢价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周转。
又或者波司登,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库存难题。通过与阿里云合作,借助云技术重构和打通原本分散在各地的仓库,让经销商、门店的库存数据以及线上库存数据全部都“聚拢”在了一起。
整条交易链上的人、货和交易信息,都汇聚成一个即时动态变化的“水池”,池中的“水资源”随时可供上层的业务模块和业务流程使用。如今,这套智能补货系统有效减少缺货损失21%,售罄率同比增长10%。
“市场变了,过去品牌商都在讨论明年计划开多少店,现在都在讨论如何精细化管理,精准营销。”
云上技术成为硬实力
在新零售概念下,服饰零售业开启了第一次数字化转型。
孙一晖表示,转型第一步首先是要拉通各个系统的数据,将企业的内部各个系统(生产上的ERP、人力资源的HR、客户关系管理的CRM、财务结算系统、各电商平台、线下分销系统等等)的数据整合起来。
对于大型服装企业来说,前期的信息化建设让各个系统像烟囱一样条块分离,“各烟囱”间的信息并不互联互通。
孙一晖举例,某家服装企业进行某项创新时,光两套系统的接口对接就需要45个,这种绑定过死的信息化体系,不仅没有在内部起到提升效率的作用,反而阻碍了业务的创新。
伯俊选择与阿里云合作,用“上云”和“中台”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因为只有云化才能解决技术统一、数据统一的问题。大家所有的系统都在云上,云天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内部所有技术、数据统一问题,这个之上才能够做智能化建设。“上云是根本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孙一晖坚信。
另一方面中国的服装企业走到今天,从早期内部的信息化,到后来的渠道电商化,再到现在的新零售,背后的数字化路径因为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这一阶段的关键点在于,“未来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台是关键”。
在伯俊的实践中,中台就是各个体系数据能力的沉淀平台,有两个例子能较好地解释什么是中台:一是商品中心,另一个为库存中心。
目前,一家服装企业入驻那么多渠道,内部有那么多部门,对一件商品的定义规则都不相同,仿佛一个商品有多个“身份证”,商品中心的建立就是把这些信息沉淀以及统一定义,以便供各系统调取。
库存中心要做的是将各渠道的库存数据打通,让数据自由流动,能够显示实时的真实库存,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有库存预警。
孙一晖表示,数字化转型的第二步是算法。每一个商品被生产出来以后,我们得判断就是这个商品应该放在哪些店,放多少合适,这个事情其实很复杂的,因为影响维度太多了,比如这家店所在的商圈、气候、人流、竞品情况等等各种各样维度的数据。
“这些数据现在靠经验或者人脑,已经没法去组合了,只能靠云上提供的各种各样的算法,让数据决策,这都是阿里云的能力。”孙一晖说道。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过,未来,将不存在纯粹的传统企业,每一家企业都是科技企业。具体到服装企业来说,科技能力的获得,有一些是核心的产品能力,这需要像优衣库那样加大产品的研发、材质的创新、服装的设计能力;另一些科技能力如IT、互联网、云计算等能力则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化的协同力量。
PingWest品玩认为,线上线下全渠道一体化,在云上整合各种技术体系的能力,已经成为一家服装企业“商品力”以外的硬核实力。
不久以后,Forever 21的败走变成中国服装产业的一段插曲,但更多的较量在后面,DT时代,科技能力将成为一家服装企业硬核实力,决定未来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