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恰大恒,来自鹿马登乡,是一名普通的傈僳族农村妇女。”
眼前这位身穿傈僳族传统服饰,面对镜头略有羞涩的妇女就是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福贡技桥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人恰大恒。
在傈僳族村寨长大的恰大恒,从小受民族文化洗礼,酷爱民族服饰。小时候便一边读书,一边和长辈学习织衣服、做围巾、做帽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恰大恒还做过北漂。虽然身在北方,但恰大恒依然怀念着家乡的民族服装,于是,恰达恒一有时间便学习纺织,学习用缝纫机缝制当地的民族服饰。在学习期间,她发现当地的民族服饰和家乡的民族服饰有一定相似之处,她心中便萌生了回家乡做民族服装生意的想法。
24岁的那一年,恰大恒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开始做起了服装生意。生意刚起步的时候,她一边经营着小店的生意,一边自学有关各种民族服饰的生产、加工技术。边养家、边学习的日子一过就是14年。生活的压力不但没有让恰大恒失去信心,反而让她更加坚定的要做好民族服饰,让自己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恰大恒在看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后,就想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早日脱贫。于是,她动员当地的9户农民出资9万元,成立了福贡技桥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恰大恒毫无保留的把制作技术手把手的教当地的妇女们,年龄稍大的就教她们做饰品、穿线等一些简单的工作,年轻的就让他们从设计、加工、制作、销售入手,学习一整套的制作流程。恰大恒自己很清楚学习摸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走很多弯路,所以对于想学、愿意学的年轻人,她总是倾囊相授。
恰大恒:“她们以后(即使)不在我这里工作了,(但只要)学会了技术,不管她们是出去自己开店还是去外面打工都能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恰大恒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她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认为,单纯的靠发放福利补贴,靠国家的政策来摆脱贫困,倒不如学习一门手艺,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道理。
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合作社于2018年搬到了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合作社有了新的厂房、新的机器,现如今合作社销售总额共计45万元,员工每月平均收入多达两千多元。
恰大恒:“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对我们支持力度很大,我们要继续努力,让自己富起来,让村里的群众也富起来,未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借助现代化技术,将本地民族服饰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将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申报了自己的商标品牌“叶尺”,也通过福贡县供销社为我做了个电商平台,希望通过借助电商平台将合作社越做越好,让自己和群众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