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民族服饰,刚开始家长和孩子们还有点不适应,不一会儿就像模像样奔放自如了。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
在本次的研学夏令营里,小记者们纷纷换上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演“最炫民族风”T台秀。有的是将军,有的是公主,有的是萨满法师……这些服饰各有特色,反映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阶级身份。“我的衣服是将军服,有头盔和铠甲,应该再配一把刀才更像。”小记者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服饰,纷纷拉着爸爸妈妈在园区内的蒙古包、草地上拍照留念。
带着不舍轻轻说,再见
何蕊初三英德市第一小学
怀着激动与喜悦的心情,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蒙古大草原,赴那一场梦中期待已久的约会。天空瓦蓝瓦蓝的,几朵洁白的云儿亲昵地躺于它的怀中。那纯净,那悠远,将旅途的疲惫荡涤一空。
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尽是满眼的绿。远处与蓝天相接的地方,草儿葱茏茂密,俏皮的羊马藏匿其中,想来,这便是词中所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吧!我们迎风开怀畅跑,银铃般的笑声在这旷野的草地盘旋萦绕,经久不散。当夜幕低垂,星光璀璨,月光如水般洒在草原上,天地间一片静谧,清风轻轻拂过,草浪随风起舞,那袅娜的姿态竟是让人如此迷醉!亲身骑马的经历真的跟想象中的不一样,略带紧张却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随着它脚步的迈动,心儿乐开了花。马儿温驯,喜欢成群的走在一起,哒哒哒,优哉游哉,我想,即便过去多少年,这美好的感觉亦是会记忆犹新,恍如昨天的吧!
隔天,我们走进了沙漠。目光所及之处,一片苍茫,那浩瀚博大的感觉深深震撼了我。望着远处高高的山丘,我又觉得它的胸襟该是何等阔大。无论表面被弄怎么衰败萧条,它都会轻轻地抚平。来到沙漠,就不能忽略骆驼。长期行走于风沙漫天的沙漠,它却是漂亮干净的,乌溜溜的大眼睛,高大的身躯也遮盖不住它的可爱。我忍不住上去骑了一下,都说“坐得高,望得远”,果然不假,沙漠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只是下骆驼的时候,咯噔一下,吓了我一跳。禁不住小伙伴的怂恿,我们又去玩了滑沙。滑沙很刺激,咻的一下就到底了,那畅快真是让人入迷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马头琴博物馆,了解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我最感兴趣的是马头琴,用木头制作,早期用马尾作弦,后期用尼龙丝,共两根弦。因为弦少,所以很考验技术,没个几年都拉不好。马头琴以前只有一根弦,后来慢慢发展成两根三根,主要为两根。马头琴顶端一般为马头,但也有龙,鹿,鸭,骆驼及龙和马一起(誉为龙马精神)。我内心满是骄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转眼就到了告别的时刻。将蒙古独特的怡人景色镌刻在脑海里,带着不舍与留恋,微笑着轻轻说:“再见!”
制作蒙古皮画感受民族文化
付万鸿小北路小学三年级
7月20日至26日,我参加了信息时报社组织的“绚丽草原行、缤纷童年梦”小记者赴内蒙古研学之旅。7月24日,内蒙古研学之旅的第5天,我们来到了位于呼和浩特的内蒙古苏鲁锭非遗文创园参观体验。
说起“苏鲁锭”这个名字,可大有来头。老师告诉我们,苏鲁锭的蒙古语意思是“矛”,是蒙古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是成吉思汗的武器,表示着至高无上。哇塞!真厉害!
进入文创园一楼大厅后,老师给我们小记者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制作皮画笔筒。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淡黄色的羊皮,这张羊皮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上面有许多凹凹凸凸的图案,太阳、白云、草原和马。老师让我们给图案涂上颜色。上完色后,我看着这张羊皮,耳边就回想起妹妹在家里经常唱的那首内蒙古童谣《春天来了》:“太阳太阳暖暖地暖暖地照,白云白云轻轻地轻轻地飘,草原草原绿绿地绿绿地摇,骏马骏马哒哒地哒哒地跑。”多美丽的草原风光啊!
老师还发给每人一根铁丝,教我们把羊皮对折,用铁丝依次交错穿过羊皮边缘的小洞后拉紧,再沿着对折的痕迹用力向内顶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接着,我们把折成长方体的羊皮画套入一个长方体的铁架上,用胶水粘牢。最后,再把一块正方形的羊皮粘在铁架底面上。这样,一个精美的皮画笔筒就大功告成了。
现在,这个皮画笔筒正静静地站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看到它时,我就会想起那一段多姿多彩的内蒙古研学之旅。在那里,我不仅欣赏了辽远壮阔的草原、人迹罕至的沙漠等自然风光,而且品尝地道特色的美食,体验到浓郁的民族风情。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只要我们各民族像习爷爷说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祝愿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