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千百年来,鄂伦春族一直在深山密林里游猎,被人称作马背上的民族,无论男女他们都精骑善射,一匹马,一杆枪,这就是勇敢的鄂伦春人,也被世人称为“兴安岭上的猎神”。我们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正赶上鄂伦春自治旗妇女联合会,自治旗旅游局举办的鄂伦春民族服饰大赛。这是一场旨在追念古老鄂伦春习俗,展现古老的狩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鄂伦春旅游文化品牌,推广古老的鄂伦春民族全新形象的盛会。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原始森林中。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又适合于森林游猎的兽皮服饰文化。尽管大赛中的服饰已经过现代审美的改良,但仍然体现了古老狩猎民族的独特服饰文化。
鄂伦春族定居以前,由于他们长期在北方严寒的气候中,御寒保温是首要的,同时穿山越岭的游猎生活又需要服饰的经久耐磨,因此他们的衣裤、鞋帽、被褥以及手套和挎包等几乎都用狍皮、鹿皮或犴皮制成,其中以狍皮制品居多,形成鄂伦春族独具特色的狍皮民族服饰。不同季节的狍皮,他们将其制作成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兽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兽皮毛质疏松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宽肥大袍为主,皮袍,鄂伦春语叫“苏恩”。多以狍子皮缝制而成,分男女皮袍两种。男皮袍稍短些,前后开衩。女皮袍较长,左右开衩,在皮袍上男子多系皮带,女子多系彩色的布腰带,中老年妇女一般系素色腰带。男皮袍叫作“尼罗苏恩”,稍短,一般到膝盖,前后开衩,这是为了便于骑马、奔跃等狩猎活动。狍皮裤叫作“额勒开依”,男裤裤腿仅过膝盖,下部再穿套裤。套裤是用狍皮缝制的皮筒,以保护在狩猎时腿脚不被刮伤。鄂伦春族女皮袍叫“阿西苏恩”,其两侧开衩,比男袍要长,一般过膝,有的能覆盖到脚面。袖口和下摆等处绣有花草和花纹等图案,在皮袍上还镶有项圈。女裤较长且瘦,裤腿两侧处都镶有云纹,早期的女裤带有兜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鄂伦春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以兽皮制作为主,但他们在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纹,常用有几何纹、植物纹、鹿角纹等。爱美的姑娘配载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在这些装饰中以几何纹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涡纹等。并依个人需要将这些几何纹再进行组合,产生新的图案,展现更美的视觉效果。植物纹是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等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尤为突出,使用最多。南绰罗花花形呈“十”字架,在鄂伦春语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她象征纯洁的爱情,纯真的幸福。因此这种花纹多用于姑娘的嫁妆。动物纹,这种纹数量不多,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等。还有一些装饰借鉴其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在鄂伦春的服饰中最具特色应该是狍头皮帽,鄂伦春语为“灭塔哈”,这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的。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并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保留。这种帽子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既能迷惑猎物上当,又能避免猎人间的误伤,它体现了鄂伦春人的智慧。
而鄂伦春女子所用戴的皮帽,一般是用毡子制作,帽耳上吊猞猁、水獭或狐狸等皮毛。帽上还绣有花纹的各种装饰和珠翠,其形状像一个盖头。
作为狩猎民族一双合适的皮靴是十分重要的。鄂伦春的兽皮靴是用十几条狍腿皮做靴帮,用一个狍脖子皮做靴底缝制,这样的皮靴轻便、美观,踩在雪上还不容易发出声响,正是踩雪无声的狩猎皮靴。
在冰天雪地的大小兴安岭一床保暖的被子十分重要,无疑鄂伦春人的被子是皮被,鄂伦春语称为“乌拉”,通常由冬季的狍子皮制成,这是一种是用几张皮子缝合而成的,如同普通棉被。还有一种是筒状的,就如我们现在的睡袋,适宜进山狩猎时使用,御寒、便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