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en Jones,一位影响了英国工艺美术奠基人William Morris、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Frank Lloyd Wright的设计师、建筑师,年轻时曾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是没有想象力的。
就是这哥们儿
他23岁前便用脚步丈量了大半个地球,对各个国家的装饰艺术了如指掌,但当他亲眼看到中国建筑的纹样之美时,才知道自己曾经的发言是多么没有“想象力”,后来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中国纹样》作为道歉。
当然,如果他逛过故宫,那么关于纹样,他大概会出一套书吧。
不过,我们今天只挑其中的一个小品类细聊——皇家服饰上的纹饰。
清朝皇帝服饰 图片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龙袍以黄色为主,以明黄最贵。明黄色缎绣龙袍,通身以金线、彩线绣出九条金龙腾跃在五彩海水、朵云中,并有“十二章”纹样穿插其间。
这里边提到的“十二章”纹样其实就是“十二文章”,是中国古代皇室礼服上的十二种纹饰,早在周代就正式确立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
“十二章”纹样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图案为鸟形)、“宗彝”(图案为尊形)、“藻“、“火”、“粉米”(图案为数个米形)、“黼”(图案为斧形)和“黻”(图案为黑青相间的两“弓”形相背之纹饰)。下面分别来看一看。
日、月、星辰:取其光辉照耀天下;
华虫:有五彩的羽毛,有文采昭著之意;
龙:取其善于变化;
山:取其能兴云雨,降福人间;
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平定战乱;
藻:可以随水上下,要求王者必须品行高洁,能够适应时代;
火:要求王者光明磊落,大德日新;
粉米:可滋养人民;
黻(fú):为斧头,象征着遇事可作出决断;
黼(fǔ):形若两弓相背,要求王者必须明辨是非。
瞧着是不是觉得挺复杂啊?这些纹饰是清朝的先生们根据《周礼·春官·司服》《礼记·月令》《尚书·虞书·益稷》等典籍,仿大明朝的制例提出来的,帝后服装饰纹大多是参汉酌金。
想必当年Owen Jones也是因为稍加了解了一下中国皇家服饰的这些讲究,就立刻弯下了膝盖。可是,这才哪到哪啊?咱们大中华的想象力何止于此?
除了十二章纹,皇帝吉服的其他部位还秀有金龙、云朵、珊瑚枝、方胜、犀角、杯等图案,龙袍的下摆处彩绣着海水江崖纹。
此外,龙袍的设计是比照汉人制例而来,袍前袍后各三龙,两袖上各一龙,这就有了对称美,从哪个方向看,都能见到龙身。为了体现九之至高,另一条龙则隐于袖中,实为隐喻皇帝本身便是一条龙,也暗合显隐之道。
一般来说,一件龙袍或朝袍的制作,就需要耗费两年时间。而且,清朝对服饰又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在顺治年间,就曾由礼部制定出一套章程。乾隆年间,更是编纂了《皇朝礼器图》,制定出更为严格的服饰制度,用来“分尊卑,定等级”。
也就是说,能够制定符合皇家服饰要求的机构,不仅要能提供这些原料,懂得制作办法,更要了解皇宫各样章程,才不至于误事获罪。
光是龙袍就有这么多讲究,那么那些个金碧辉煌的皇家宫殿、亭台楼阁,纹饰讲究就更多了,可以说,了解了故宫纹饰,就等于了解了整个大中华的吉祥纹饰变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