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浦宏 实习生 沈凝练)端午节前夕,40名本报小记者走进南京市博物馆,赏宋明服饰与首饰展、学习端午习俗、巧手制作香囊。南京市博物馆重点展示代表古都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物和文献资料。跟随着讲解员老师的脚步,小记者们参观了“宋明服饰与首饰”专题展。走到一节展柜前,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文物问道:“你们猜这是什么?”眼尖的小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展柜边的标签,抢答说:“香囊!”原来,在古代,黄金配饰是身份的象征,这枚黄金香囊制作精巧,镂空状的花纹让香料的香气可以从香囊里透出来。展厅内展陈的宋明服装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走到宋代服饰展柜前,讲解员介绍说:“这套衣物是从宋代的一座墓葬里发现的,它们被叠好放在墓主人身旁,所以没有随尸体腐烂,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博物馆参观之旅结束后,进入小记者们最期待的互动环节。端午节即将到来,博物馆的老师们为小记者准备了香料,教大家制作香囊。“谁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老师话音未落,小记者们就踊跃回答起来,“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佩戴香囊”……“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有端午节佩香囊的习俗,既能用来驱五毒,又有祈福的寓意。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一枚香囊。”在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行动起来。先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料塞进布袋中,然后把纸质香囊外壳按照要求折好并粘贴上,穿入红色的挂绳和流苏,再把布袋装入纸壳内封上口,一枚小粽子似的香囊就完工了。大部分小记者选择的香料是艾叶,制作一枚可以驱蚊虫的小香囊。雨花外国语小学小记者张韦知却选择了薰衣草,他说:“我爸爸晚上经常熬夜,希望薰衣草香能够让他睡个好觉。”
|